□記者李曉敏譚萍實習生趙藝
  核心提示|“這個時代,我們缺什麼?”“缺自信、缺公德、缺責任感、缺歸屬感……”昨天,當這個問題提出後,眾多讀者陷入沉思,之後,紛紛給大河報傾訴心中的渴盼。在這其中,被大家提及最多的幾個熱詞便是:責任感、歸屬感以及人文精神。
  在社會學家看來,在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人們思想、觀念和行動,大家所說的“缺”,其實正是時代的渴盼,而要想實現,最根本的是:行動起來,從我做起。
  這個時代,我們缺什麼?
  昨天,大河報A06版發出的這一問,引發讀者和網友的深深思考。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大家心中的你我他,究竟缺少了什麼?
  ●缺信仰、民族精神
  讀者王聯邦:我是駐馬店的一名退休老工人,今天看了大河報刊登的關於施一公的報道,覺得非常震撼、激動。我覺得現代社會最缺少的是民族精神,太個人,不重視整體。
  網友“諸子家塾”:孩子缺少自然的童年;學生缺少快樂的求知;青年缺少勇氣;成年缺少有趣;領導缺少擔當;中國缺少真正的無關功利的信仰。
  讀者馮女士:現在人們物質豐富了,卻少了一些精神追求。回頭看看過去艱苦的年代,物質雖然匱乏,但人們的精神是飽滿的,他們是富有激情的,可現在的我們卻缺少精神支柱,缺少真正的偶像。
  ●缺責任、擔當、歸屬感
  網友“濮水俠少”:缺少無數個有歸屬感的青年,在做出一番作為後,還能毅然決然為家鄉代言,為出生的家鄉而驕傲。
  讀者李浩潤:我認為現代社會每個人缺少對個人人生的定位,都在奔波賺錢。現代人應該把有責任、敢擔當、點滴奉獻、予人方便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不計較,不攀比,少怨恨,多理解。
  ●缺自信、公德心
  河南省社科聯張柏林:缺自信,社會上普遍認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比如科研上大家喜歡在國際期刊上發文章,覺得在國內期刊上發影響力不夠等;缺公德心,比如有人亂占公用面積,光考慮一己之私,不考慮大家公共的利益和需求,不說要求公而忘私,能做到公私兼顧、先公後私就行;缺大師泰斗,缺守住學術底線的大師和專家。
  ●缺正能量
  讀者彭幫懷:感覺現代社會最缺少的是正能量,希望媒體能夠多報道一些積極向上的東西,現代社會壓力也大,年輕人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正能量。
  關鍵詞歸屬感
  施一公:為什麼回國,因為那裡不是我的祖國
  1990年初,作為清華大學生物科學和技術系畢業成績第一名的學生,施一公獲全額獎學金,赴美留學。到1992年時,他決定學成後一定要回國。2008年2月,施一公回到祖國。
  為什麼會毅然回國?
  面對這個問題,施一公說:“很簡單,因為那裡不是我的祖國,我只是一個外來者。”
  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許群
  “絕對是這樣,一點不誇大。”昨天,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許群教授在接受大河報記者採訪時說。因為,她也曾多次被問到過這個問題。
  1999年底,許群前往德國攻讀化學專業博士後。2001年,她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待遇選擇了回國,回到自己的母校鄭州大學任教。
  “你在國外再好,別人對你再熱情,你也不會有歸屬感,那不是自己的家,你始終像個賓客一樣。”許群坦言,“在國內不一樣,我做科研、帶學生,能和這個社會產生共振,很有榮譽感!”
  廣州暨南大學藥學繫系主任於沛
  你當年回國後不後悔?面對同樣的問題,廣州暨南大學藥學繫系主任於沛教授的回答也是“不”。
  於沛是鄭州人,和施一公是校友,1984年畢業於河南省實驗中學。1998年,她前往英國諾丁漢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0年學成回國。回來後,於沛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怎麼突然這麼自信?”最終,她找到答案,回國的10多年來,祖國變化特別大,經濟也在騰飛,回國的14年來,於沛也感覺自己和祖國一起成長。
  總結:鄭州大學應用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明鎖教授認為現在好多人說缺少責任感、精神支柱,其實主要還是缺少歸屬感,歸屬感是每個人的需求之一,首先要有歸屬感,其他難處才能迎刃而解。比如缺少責任感的公民,首先要有歸屬感。認識到“城市是我家,建設靠大家”。有了歸屬感,他才會對所屬的地區有責任感。
  關鍵詞人文關懷
  施一公:父親出車禍,因無法湊齊錢沒有及時救治離世
  1987年9月,施一公的父親被一輛出租車撞傷後,送到醫院,但因為錢沒及時湊齊,鄭州金水區總醫院院長周國平
  “那個年代,剛開始改革開放,一切向錢看,作為醫院,政府補貼又不到位,於是,先交錢後救人的情況很常見。”周國平是一位老醫務工作者,提起那時的歷史,這位已經退休的老人嘆了口氣。
  在急診科待了4個半小時後,最終離世。這個慘痛經歷,不僅成為施一公的一個痛苦回
  在這種背景下,病人因為無錢而喪命的現象時有發生。
  周國平記得很清楚的一個例子是,1985年,他在鄭州一個鄉鎮衛生院工作,一次值班,碰見一個老太太急性闌尾炎,需要做手術,但因為交不上醫憶,也更是眾多讀者讀後所詬病的一個問題:缺少“人文關懷”。
  療費,老人最終撒手人寰。這個經歷也刺痛了周國平,於是在他當上鄭州金水區總醫院院長後,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率先發起改革:2007年,金水區總醫院率先在全國實行先治病後收費模式。
  總結:2009年6月,原衛生部印發了《急診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指南》中明確提出,急診科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患者,對於危重病人應遵從“先救治後交費”的原則救治。
  2013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提出,中國將在省市兩級分級設立疾病應急救助基金。今年11月初,河南省衛生計生委、省財政廳、省公安廳、省人社廳、省民政廳五部門聯合制定了《河南省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實施辦法》,規定對於我省“三無”病人、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低收入家庭成員等因突發事件和意外事故造成人身傷害,符合急危重症搶救標準的病人,醫院要無條件搶救,之後,這些急診費用由基金承擔。
  關鍵詞行動力
  任何進步,都需要有責任感的人來推動
  當下社會最缺少什麼?作為一個社會學教授,對於這個問題,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紀德尚教授說,在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人們思想、觀念和行動。
  “任何一個領域的進步,都需要一批有責任感的人來推動。”張明鎖和紀德尚兩位教授說,如果人人都有擔當,都在自己的領域做好推動,那麼文明的社會必將指日可待。
  如何構建美好社會?
  紀德尚:這需要每位公民首先做到增加對善惡美醜的批判,真實地做人且實事求是;祛惡揚善,更好地突出美德這一方面。其次要加強對學生基本教育和宣傳教育,美化和諧社會環境、團結友愛、相互幫扶才能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是採取行動,“既要有理念也要有行動,多做有利於社會的事情。”
  張明鎖將這比喻成一個大課題,要想解決,需要多方配合:“首先需要社會、政府、企業方面考慮怎麼使流動人員減少漂泊的感覺,讓他有家的感覺,有一個穩定的工作,生活上有個基本的保障。”張明鎖隨後舉了一個例子,“常說建造農民工之家、環衛工之家……我認為在關註農民工、環衛工的同時也要關心畢業大學生,那些有能力卻得不到穩定工作的大學生,怎樣能有穩定的工作,怎樣能在城市發展,這都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全面關註。”  (原標題:歸屬感、人文精神、行動力成熱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q26fqdny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